闭孔疝(闭孔疝 )

别名: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80%
多发人群:
消瘦的老年妇女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肚子疼 腹胀 胃肠气胀 感觉过敏 闭孔神经损害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闭孔疝是怎么回事?

  闭孔疝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局部薄弱 闭孔管为闭孔疝的发生提供了潜在的通道,但并非一定发生疝,只有局部组织薄弱,如闭孔外肌破裂、向尾侧移位或闭孔膜异常薄弱等,在腹内压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形成疝。其疝囊可直接通过破裂闭孔外肌突出,或在闭孔外肌上方同闭孔神经和闭孔血管一同穿出闭孔内口,亦可在闭孔外肌下方突出。

  2.盆底组织退变 此疝好发于老年高龄患者,大多发生于70~80岁,Larrieu等报道平均发病年龄为67岁。这可能与老年人组织退变导致生理性盆筋膜松弛、盆底肌肉萎缩等有关。

  3.闭孔管宽大 闭孔疝女性病人多见,这与女性闭孔管较男性宽大、平直有关。生理上由于多次妊娠、腹内压增加,亦可造成女性会阴过于松弛且宽大。

  4.消瘦 多病体弱、营养不良、消瘦,以及任何消耗性疾病均可导致闭孔内口失去腹膜外脂肪组织的衬垫保护,覆盖其上方的腹膜易凹陷而形成疝囊。

  5.腹内压增高 导致腹内压增高的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习惯性便秘等。

  二、发病机制

1. 形成过程 闭孔疝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

①闭孔处出现腹膜外脂肪。

②出现浅的腹膜凹陷,并逐渐加深形成疝囊。

③疝囊为内容物所充满。

  闭孔疝的疝内容物主要是小肠,嵌入闭孔管内的可以是肠壁的一部分(Richter氏疝)也可以是肠管全部。其疝内容物也可为膀胱、卵巢、输卵管、阑尾、结肠以及Meckel憩室等。

  2.疝出途径 疝突出的途径有3条:

①疝囊通过闭孔管,经耻骨肌下方脱出。

②疝囊在闭孔外肌的中、上肌束之间,沿闭孔神经和动脉下支的走行路线脱出。

③疝囊向下向前,从闭孔内、外膜之间脱出。但无论哪一种情况均部位很深,除非疝囊很大,否则不易在股部扪及肿物。

  3.病理生理

闭孔为一狭小纤维性管道,周围组织硬韧而弹性差,且有闭孔神经(腰2~3)从中穿过。内脏或组织由闭孔脱出时,由于疝囊及内容物的拥挤,必然压迫闭孔神经,出现股部和膝关节内侧的间歇性疼痛、酸胀、麻木等不适。闭孔疝的疝内容物绝大多数为小肠,且疝环小而无弹性,因此疝入的肠管易发生嵌顿,并在短期内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肠绞窄、坏死。故临床上继膝部疼痛后出现小肠梗阻症状。若疝内容物为部分肠壁嵌顿,早期亦无明显肠梗阻症状,且疝块较小,及位于耻骨肌深面,以致难以发现。

相关推荐

闭孔疝相关医生

更多>

  • 秦新裕,主任医师
    秦新裕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普外科

    擅长疾病:普外科、胃肠外科

  • 吴国豪,主任医师
    吴国豪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普外科

    擅长疾病:普外科、消化道肿瘤、临床营养

  • 周平红,主任医师
    周平红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普外科

    擅长疾病:消化道病变的内镜和外科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瘤的EMR、ESD治疗等工作,首创ESE)和EFR治疗黏膜下肿瘤,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等微创新技术。

  • 吴肇光,主任医师
    吴肇光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普外科

    擅长疾病:外科危重病人复苏、营养的研究和临床及人工肝辅助装置的研制

  • 陈君雪,主任医师
    陈君雪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普外科

    擅长疾病:乳腺疾病、乳腺癌的诊治,是全国最早开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保乳手术和乳腺癌术后即时乳房再造

闭孔疝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