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缺乏病(维生素K缺乏病 )

别名:
维生素K缺乏症,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95%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颅内出血 颅内压增高 齿龈出血 脑膜刺激征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维生素K缺乏病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1.吸收障碍

  (1)胆盐缺乏:如胆总管梗阻、胆瘘、术后胆汁引流导致胆盐缺乏,或长期服用矿物油润滑剂,使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障碍。

  (2)各种肠道病变: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道大部切除术后等。

  (3)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生长,使肠道合成维生素K2减少。

  2.利用障碍 严重肝功能损害,口服抗凝药如苄丙酮双香豆素(Warfarin),醋硝香豆素(Acenocumarol)及双香豆素(Dicoumarol)等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类似物,可抑制维生素K参与合成活化有关凝血因子的作用。维生素K缺乏或口服上述抗凝药均可致血中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e K absenceⅡ,PIVKA-Ⅱ)形成,PIVKA-Ⅱ谷氨酸残基未r-羧化,不能与Ca2 结合,不能黏附磷脂,不能激活,无凝血功能。

  二、发病机制

  维生素K1于远端小肠主动转运吸收,维生素K2在末端回肠及结肠被动扩散吸收,均需胆汁、胰液参加,并与乳糜微粒结合,由淋巴系统转运至全身,储存于肝脏、肾上腺、肺、骨髓、肾等器官,储存量不多。以葡萄糖醛酸衍生物的形式自尿中排泄。影响肠道吸收因素较多,液体状石蜡、其他脂溶剂、轻泻剂可明显减少维生素K的吸收,长期腹泻脂肪吸收障碍,或胆管阻塞患者,常致维生素K缺乏;长期抗生素治疗抑制肠道合成维生素K的菌群,亦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复合物活性易被紫外线和碱破坏。

  维生素K是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Ⅱ、Ⅶ、Ⅸ、Ⅹ)、血浆凝血抑制物(蛋白C、蛋白S)谷氨酸残基γ-羧基化的重要辅酶,维生素K缺乏时,上述凝血因子的合成、激活受到显著抑制,引起各种出血表现。维生素K辅助的谷氨酸残基γ-羧化还发生于骨、牙、肾、皮肤、肝和乳腺等组织的蛋白质分子,在骨骼中即为调节钙在骨基质中沉积的骨钙蛋白-骨钙素(osteo-calcin),并可能参与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1989年美国科学院推荐维生素K每天饮食供给量,正常成年男性每天70~80μg,成年女性每天60~65μg。经研究人类的维生素K需要量每天为0.5~1.0μg/kg。

相关推荐

维生素K缺乏病相关医生

更多>

  • 刘澎,主任医师
    刘澎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血液科

    擅长疾病:擅长各类血液病,特别是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及各类贫血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积极开展了干细胞新移植技术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开展为相关疾病患者改善疗效、延长生存提供了有效手段。

  • 徐建民,主任医师
    徐建民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血液科

    擅长疾病: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

  • 蔡则骥,主任医师
    蔡则骥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内科

    擅长疾病:内科疾病的诊断、血液科疾病的诊治

  • 黄德铭,主任医师
    黄德铭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内科

    擅长疾病:内科疑难杂症:发热、腹痛、代谢综合征、高粘滞血症、血细胞减少或增多症

  • 顾月英,主任医师
    顾月英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内科

    擅长疾病:内科疾病及血液科疾病

维生素K缺乏病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