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 )

别名:
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衰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60%
多发人群:
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端坐呼吸 粉红色泡沫样痰 第三心音奔马律 心排血量增多 心肌营养障碍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应该如何预防?

充血性心力衰竭预防

  1.慢性心衰的预防目标

  (1)防止初始的心肌损伤:

冠状动脉疾病和高血压已逐渐上升为慢性心衰的主要病因,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调脂治疗和戒烟等,可减少发生慢性心衰的危险性。除积极控制上述心血管危险因素外,在国内控制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预防风湿热和瓣膜性心脏病,戒除酗酒以防止酒精中毒性心肌病亦是重要的措施。

  (2)防止心肌进一步损伤:

急性心肌梗死期间,溶栓治疗或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使有效再灌注的心肌节段得以防止缺血性损伤。对近期从心肌梗死恢复的患者,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ACE抑制剂或β受体阻滞药),可降低再梗死或死亡的危险性,特别是心肌梗死时伴有慢性心衰的患者。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药合并应用可有互补效益。急性心肌梗死无慢性心衰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再梗死的危险而有利于防止慢性心衰。

  (3)防止心肌损伤后的恶化:

已有左室功能不全,不论是否伴有症状,应用ACE抑制剂均可防止发展成严重慢性心衰的危险。

  2.预防措施

  (1)祛除诱发因素:

控制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并快速心室率;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注意是否并发肺栓塞等。

  (2)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

如戒烟、戒酒,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饮食宜低脂、低盐,重度慢性心衰患者应限制入水量,应每天称体重以早期发现液体潴留。应鼓励慢性心衰患者作动态运动,以免去适应状态。

  (3)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及定期随访:

应特别了解患者对饮食及药物治疗的顺从性、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及时发现病情恶化并采取措施。

相关推荐

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医生

更多>

  • 张玉霄,主任医师
    张玉霄 主任医师
    未开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

    擅长疾病:各类起搏器、转复除颤器(ICD)、心衰再同步化起搏器(CRT)植入、希浦系统生理性起搏及各类起搏器术后管理,冠心病支架植入及心理失常的药物和射频消融治疗。对难治性高血压、危重冠心病、心律失常、老年多器官疾病、心力衰竭的治疗经验丰富。

  • 王受益,
    王受益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心血管内科

    擅长疾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心率失常,心功能不全

  • 韩自勋,
    韩自勋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心血管内科

    擅长疾病:心血管内科相关疾病

  • 董乃琪,
    董乃琪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心血管内科

    擅长疾病:高血压,冠心病,风心,心肌炎

  • 曾秋棠,主任医师
    曾秋棠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心血管内科

    擅长疾病:临床专长为介入心脏病学,在导管室工作20年,熟练掌握各类心脏疾病诊疗技术,尤其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治疗、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