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下疳(软下疳 )

别名:
软下疳,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
传染性:
有传染性
治愈率:
75%
多发人群:
所有人,大多男性,女性比男...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阴茎表浅性溃疡 脓疱 淋巴结肿大 阴茎龟头橡皮肿 阴部溃疡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软下疳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杜克雷嗜血杆菌(haemophilus ducreyi)属嗜血杆菌属,为革兰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长1~1.5µm,宽0.5~0.6µm。菌体两端常相互连接呈链状排列,多条链平行,呈鱼群样。该菌无鞭毛、芽孢或荚膜,不能运动。此菌为兼性厌氧菌。该菌的氧化还原酶系统不完备,其生长虽不需要V因子,但需要氯高铁血红素即X因子,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新鲜血液才能生长,故名为嗜血杆菌。该菌具有硝酸盐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氧化酶试验和碱性磷酸酶试验阳性,过氧化氢酶试验和卟啉试验阴性。杜克雷嗜血杆菌对热敏感,在65℃便很快死亡,用煮沸消毒法则可达到杀菌目的。

  (二)发病机制

  软下疳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性接触过程中杜克雷嗜血杆菌可以从微小的表皮破损处进入,使局部皮肤和组织引起感染,与此同时经淋巴管引流到腹股沟淋巴结。机体在清除软下疳病灶中杜克雷杆菌时,有多形核白细胞参与。补体可能参与了杀灭血清中的杜克雷菌,这个过程主要是依赖于抗体,补体起到增强抗体的作用。人类可以重复感染杜克雷菌,很明显不存在完全保护性免疫。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将软下疳与梅毒混为一谈。1842年,法国学者Basserau首次将这两种疾病区分开来。1859年,Rollert报告了软下疳与梅毒硬下疳并存的混合下疳。1889年,细菌学家Ducrey发现了本病的病原体为嗜血杆菌。Unna描述了软下疳溃疡的组织学改变,并在损害中发现了致病菌。1901年,Albritton应用Himmel培养基首次分离出Ducrey嗜血杆菌。

相关推荐

软下疳相关医生

更多>

  • 潘明政,副主任医师
    潘明政 副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中医科

    擅长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其它内科杂病、妇产科疾病和皮肤病等。

  • 田国庆,主任医师
    田国庆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中医科

    擅长疾病:治疗糖尿病、内科杂病及肺癌的中医治疗。

  • 梁晓春,主任医师
    梁晓春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中医科

    擅长疾病: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高脂血症、内科杂病及肿瘤辅助治疗。

  • 郭赛珊,主任医师
    郭赛珊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中医科

    擅长疾病: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内科疑难杂病、妇科病、睡眠障碍、不孕不育、肿瘤术后及放化疗期间治疗。

  • 钱自奋,主任医师
    钱自奋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中医科

    擅长疾病:治疗男科疾病及其它内科疑难杂病。

软下疳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