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 )

别名: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90%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多见于3~10岁儿童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乏力 淋巴结肿大 高热 肌痛 红晕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疱疹性咽峡炎有哪些症状?

  一、症状:

  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

  急性淋巴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病毒A10型引起的一种变异的疱疹性咽峡炎,有如典型咽峡炎同样的损害,但不进展到水疱和溃疡,仅存留有淋巴细胞浸润所形成的灰白色丘疹,周围绕以红晕。

  该病有流行趋势,常见于婴幼儿,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在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起病2日内口腔粘膜出现少数(很少多于12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泡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1-5日内愈合。并发症少见:症状一般7日内消失。在感染后能产生持久的免疫,但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

  此病如单独发生,常无全身症状。患儿表现为起病急、突发高热、早期伴有流鼻涕,继而大一些的孩子会自诉口腔疼痛或拒食,小一些的宝宝则表现为烦躁、哭闹、流口水,尿色黄、短少,大便干燥成球。检查时,可见患儿上腭、口腔黏膜、咽后壁、扁桃体等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小疱疹,大约在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溃疡。一般疱疹性咽峡炎往往都伴有牙龈一碰就出血,口腔内有臭味,还会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但很少波及口腔外部的皮肤。

  二、诊断:

  可根据症状和特征性口腔损害作出诊断。最好通过从损害处分离到病毒或通过特征性抗体滴度升高加以证实,但这些检查并不推荐常规采用。鉴别诊断包括疱疹性口腔炎(特点为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呈现更大的,持续更久的溃疡),复发性口疮和Bednar口疮(很少发生于咽部,而已一般无全身症状)。柯萨奇A组10型病毒也会引起类似病变(淋巴结性咽炎),但口咽部损害突出,呈现白色到黄色小结。治疗为对症处理。

  疱疹性咽峡炎系好发于儿童的特殊发热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在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起病2日内口腔粘膜出现少数(很少多于12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泡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1~5日内愈合。并发症少见。症状一般7日内消失。在感染后能产生持久的免疫,但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

相关推荐

疱疹性咽峡炎相关医生

更多>

  • 高志强,主任医师
    高志强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耳鼻喉科

    擅长疾病:耳显微外科,耳神经外科(人工耳蜗植入、面神经疾病诊治),侧颅底外科。

  • 陈兴明,主任医师
    陈兴明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耳鼻喉科

    擅长疾病:头颈部各种肿瘤的外科治疗,尤其是喉功能保留性手术。

  • 亓放,副主任医师
    亓放 副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耳鼻喉科

    擅长疾病:鼻窦炎、鼻息肉的鼻内镜手术治疗,脑脊液鼻漏修补手术,鼻腔鼻窦肿瘤及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喉、气管肿瘤手术治疗。

  • 吴海燕,副主任医师
    吴海燕 副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耳鼻喉科

    擅长疾病:眩晕、听力下降、耳鸣、面瘫。

  • 金晓峰,主治医师
    金晓峰 主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耳鼻喉科

    擅长疾病:咽喉、头颈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咽喉肿瘤的微创切除、咽喉狭窄、大面积缺损的修复重建、甲状腺癌术后声带重建。

疱疹性咽峡炎相关医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