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

别名: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40%
多发人群:
新生儿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血小板减少 大便黑色 瘀斑 尿胆红素阴性 皮肤黏膜出血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是孕妇的自身抗体通过胎盘,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ITP的孕妇所生婴儿中约50%伴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患病期间新生儿的发病率更高些,也有孕妇血小板数正常而有20%新生儿出现血小板减少,与本病有关的抗原常见的为PLA1,其他如PLF2a,BaK9。

  血中血小板水平是血小板生成与破坏达到平衡的结果,因此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不外乎有3种情况。巨核细胞产生或释放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或上述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进行分类,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免疫性、感染性、先天性或遗传性等。现将主要的几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述于下。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由于母婴血小板抗原性不合导致婴儿出生时,血小板计数常小于30*109/L,故发生出血。

  (2)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特点是抗体既破坏母亲的血小板,又破坏胎儿血小板。按病因的不同,可分为母患全身性红斑狼疮和母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母患全身性红斑狼疮:血中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婴儿出生后,多见血小板减少。母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活动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妇女如怀孕,其血中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血小板,而致血小板减少。

  (3)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引起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孕母在孕后期用过某种药物而被致敏,当再用同一药物时,产生大量抗体破坏胎儿血小板。主要药物有磺胺、奎宁、奎尼丁、对氨基水杨酸、苯巴比妥、氯噻嗪等。后天性:出生后新生儿用某些药物,如磺胺、地高辛、吲哚美辛等,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

  (4)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症常并有血小板减少。

  2.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见于各种病毒、细菌、螺旋体(梅毒)和原虫感染,或由于严重感染并发的DIC。包括宫内感染和出生后感染,特别是前者容易合并血小板减少。

  (1)宫内感染:多为先天性慢性感染,最为常见的有巨细胞病毒及风疹病最为多见。其次常见的病原体有风疹、弓形体人疱疹病毒(合称TORCH)、、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及肝炎病毒等。

  (2)生后感染:生后感染则以细菌感染为主,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肠炎、脐炎、尿路感染等等,常继发血小板减少。

  3.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导致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单纯的先天性增生不良性血小板减少,亦可合并存在各种先天畸形。发病原因未明,可能与孕妇服药或感染有关,另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

  (2)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Wiskott-Aldrich综合征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与过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慢性感染有关,近年研究认为本症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本身存在缺陷而被破坏。本病多有家族史,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二、发病机制

  胎儿血小板上有来自父亲的特异性抗原,如PLA,而母亲没有这种抗原,则妊娠的母体对胎儿血小板抗原产生抗体,再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内破坏血小板,由于98%的人群中血小板有PLA1,故本病罕见,血小板KO系统的抗体主要为IgM型,不能通过胎盘,故不会发病。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一组由免疫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机制是由于母儿血小板抗原性不合所致。特点是母亲和胎儿血中都存在抗血小板抗原的免疫性抗体。抗体是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覆盖在胎儿血小板上,从而加速血小板的破坏,使婴儿生后血小板减少而出血。如抗体只破坏胎儿血小板,称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如抗体同时破坏母亲和胎儿血小板,称自身免疫或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如果胎儿具PIA1抗原(从父亲获得)而母亲缺乏此抗原,则母亲可因妊娠或曾输入具有PIA1抗原的血而被致敏,产生抗PIA1抗原的抗体.此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致使胎儿血小板破坏加速,血小板的寿命因此显著缩短,至婴儿出生时,血小板计数常小于30*109/L (3万/mm3)而发生出血。

  (2)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患活动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妇女如怀孕,其血中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血小板,其生出的婴儿可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孕妇切脾后,由于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仍能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对孕妇本人因无脾而无害,母血小板计数正常,但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因胎儿的脾脏具有正常的功能,可破坏血小板而致血小板减少。如为母患全身性红斑狼疮,其血中抗血小板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至婴儿发病。

  (3)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

是因患儿同时存在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族免疫抗体,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时被破坏;或大量红细胞破坏,释出红细胞素,其作用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相似,可加速凝血过程,增加了血小板消耗,使血小板减少;换血若用的是库血,也常在换血数天后发生血小板减少。

  (4)先天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孕母多为过敏体质,在孕后期用过某种药物而被致敏,当再用同一药物时,产生大量抗体进入胎儿,会破坏胎儿血小板。

  发生这种情况,需同时存在3个因素:血小板、抗体和药物。抗体(一种Ig G)及药物均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血小板,使婴儿出生后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可于数天内消失,但婴儿血中免疫抗体可存在数月。

  (5)后天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新生儿应用某些药物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如磺胺、苯妥英钠、奎宁、奎尼丁、地高辛(免疫抗体为IgG)、氯噻嗪、吲哚美辛(免疫抗体为IgM)、利福平(免疫抗体为IgM和IgG)等,其中某些药物尚可引起中毒性血小板减少。

  2.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当孕母感染弓形体、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疱疹病毒等,在妊娠最后3个月期间,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而得病。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是复杂的,可能是由于病毒在巨核细胞内繁殖而影响血小板生成、骨髓受抑制、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脾脏肿大而血小板破坏增多、或因并发DIC而使血小板消耗过多(此时则伴有其他凝血因子缺陷)。感染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比较复杂,感染可产生血小板抗体、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毒素破坏等。

  3.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是由于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导致血小板减少。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与遗传性缺陷有关,是由于血小板本身存在缺陷而被破坏。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是一种伴性隐性遗传病。

相关推荐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相关医生

更多>

  • 王丹华,主任医师
    王丹华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早产儿营养、发育评价和早期干预指导,婴幼儿营养、生长发育和心理卫生,新生儿疾病,普通儿内科疾病。

  • 宋红梅,
    宋红梅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儿童疑难病的诊治,包括风湿免疫病特别是不明原因发热和自身炎症性疾病、肾脏病、感染性疾病以及部分遗传性疾病。

  • 魏珉,主任医师
    魏珉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小儿内科疾病,特别是肾脏病,风湿免疫病和糖原贮积症、肝豆状核变性、肾小管酸中毒、低磷抗D佝偻病等遗传代谢病。

  • 丁国芳,主任医师
    丁国芳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新生儿疾病、早产儿急救和管理、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婴儿营养和喂养、以及普通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

  • 朱传槱,主任医师
    朱传槱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北京协和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小儿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狼疮肾炎,血尿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