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性尿崩症(小儿肾性尿崩症 )

别名:
小儿肾原性尿崩症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多发人群:
12岁以下儿童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高热 抽搐 智力发育迟缓 尿渗透压下降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小儿肾性尿崩症是怎么回事?

  小儿肾性尿崩症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遗传性 属伴性隐性遗传,绝大多数为男性。

  2.继发性 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如低钾性肾病、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药物性肾损害等。

  二、发病机制

  1.遗传性肾性尿崩症 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ADH不敏感,或可能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产生cAMP不足或cAMP作用于管腔侧胞膜致水通透性功能障碍。本病发病与两种基因突变有关:

  (1)加压素2型受体(vasopressin type-2 receptor,V2R)基因突变:一种是V2R基因突变(性连锁隐性遗传),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q27-28,已经发现了60多种变异方式,突变后的V2R不能与ADH结合,腺苷酸环化酶也不能激活(受体后信息传递障碍)。90%的先天性NDI患者与该基因突变有关。

  (2)水通道-2(aquaporin-2,AQP2)基因突变:另一种是AQP2基因突变,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编码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2q13。AQP2受到ADH两种方式的调节:首先ADH激发含有AQP2的细胞质小囊泡向主细胞顶膜易位,继而ADH长时相作用,使集合管AQP2的表达增加。10%先天性NDI与AQP2基因突变有关。

  2.继发性肾性尿崩症 是因为原发病破坏了肾髓质的高渗状态,使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

相关推荐

小儿肾性尿崩症相关医生

更多>

小儿肾性尿崩症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相关文章